设为首页 | 加入收藏 | 联系我们

学校要闻

西安医专:强“人德心”三育 构温暖幸福校园

时间:2021-12-27 作者:张露 浏览次数:

著名教育家斯霞指出:“智育不好是次品,体育不好是废品,德育不好是危险品”学校从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实际出发,针对学生的层次和就业方向,坚持以育人先育德,育德先育心的理念开展各项工作,全力营造包容、接纳、温暖的幸福校园。

——做人先做事,育人先育德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具有综合职业能力,能在生产、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。将“人”和“才”放在一起比较,“才”的价值只有依靠良好的“人格”才能显现,人格的分值越高,人才越有价值,人格很大程度又与“心”的健康度关系紧密。对此,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建立“润心工程”。

牢牢抓住教学主渠道,加强心理健康教育、思政教育等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、课内课外相结合等多种途径,将心理健康教育、德育由课堂向课外延展;通过改革教学形式,采用案例教学、体验活动、行为训练、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在学习、实践中体验存在感、成就感和被尊重感,引导学生提升个人品德修养,学会包容理解。

积极构建专业队伍,强化专业人员核心保障作用。通过邀请专家讲学、技能培训、辅导员沙龙、考察学习、参加学术会议,每年根据需要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、线上培训、形势与政策报告会,选设班级心理干事、校内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等方式,对心理委员、心理社团、各级学生干部分级分类培训,提高学工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,以此作为德育的利刃。

时时倡导“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”的理念。建立起以涵盖微电影、情景剧、书刊等为主要传播途径的,包括心理普测、心理健康科普周、“5•25”心理健康教育月、心理健康知识竞赛、户外团体类体育竞赛等活动体系,宣传心理健康知识,倡导健康生活方式,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。

——读人先读心,施教先施爱。学生作为自身学习和成长的主体,渴望被尊重、被理解、被接受、被认同,学校党政领导深切理解和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,要求所有入校教师必须在校拥有2年以上辅导员工作经验后才能承担教学工作,要求所有教师、辅导员降低心的高度,做懂学生的知心引路人,着重做好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开展的“疏心工程”,将爱和尊重送入学生心里。

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,针对有心理问题学生重点关注,及时协作疏导。通过各部门协作实施学业辅导、生活指导、经济资助等综合帮扶,帮助学生缓解和改善问题。通过组织学生召开心理主题班会、召开校史讲座、四史学习、最美逆行者事迹宣传等,开展抗疫心理健康月活动,普及宣传心理抗疫知识,提升学生心理素质。

动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,针对不同时段、不同阶段的心理困扰,多途径同力疏导。通过辅导员走访谈心、心理咨询辅导、体育运动等帮助学生打开心结,促进健康成长。依托情绪宣泄室、情感教育、文体艺术活动和学业帮扶等项目,帮助学生解决生活、学习、职业发展、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扰,提高学生适应水平,避免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。

——浇花要浇根,育心要精准。教育是浸润心灵的事业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“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。唯独从心里发出来,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”。对此,学校特别针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实施了“守心工程”,做到精准施策,不漏一人,不放弃一人。

增强筛查、追踪、干预一体化心理危机防御体系,精准摸排,确定潜在风险。通过心理普查追踪,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学生信息库,对可能形成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约谈;不定期开展案例会诊,研究解决重点、难点问题,并做好跟踪、回访工作。

建立校内校外结合的危机心理辅导机制,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影响。在校内,组建了280余名学生参与的心理委员队伍,在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,预防和识别心理健康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同辈互助支持系统;针对学生异常行为和心理危机事件时时观察时时上报;关注重点对象,由心理委员、辅导员、心理咨询教师三个层面,分别进行动态信息跟踪、个性化分析研判、重点帮扶或转诊;在校外,强化家校联系,建立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、综合医院等的合作关系,构建心理协同育人共同体,共同守护学生心理健康,构建温暖幸福校园。

关闭